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中写了哪些人和事
“鲈鱼堪脍”“季鹰”指的是西晋张翰;“刘郎”指的是刘备;“树犹如此”指的是西晋桓温。这种写作手法叫用典。
原词: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?
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
1、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,写于他南归后壮志难酬的苦闷时期,当时他登上建康(今南京)赏心亭,眼见山河破碎,胸中激荡着收复中原的热血,最终化作笔下一声悲怆长啸。
2、上片写景堪称“刀光剑影”:楚天千里、江水苍茫,本是开阔之景,却被“献愁供恨”的山峦搅得沉重,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词人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”——腰间宝刀空悬,栏杆拍得震天响,连动作都带着不甘心的力道。
3、下片抒情直接“掀翻酒桌”:先嘲讽自己像张翰思鲈鱼般逃避现实,又痛斥许汜买田置屋的庸俗,最绝的是借用桓温“树犹如此”的典故,一句“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”,把无人理解的孤独摔在读者面前——原来拍栏杆的手,最后只能擦自己的眼泪。
4、全词像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情绪过山车”:从山河苍凉到动作焦躁,从历史典故到自我质问,最后坠入无人应答的深渊,辛弃疾用刀刻斧凿般的笔力,把家国痛、身世悲熔铸成南宋最铿锵的词碑,如今读来,仍能听见栏杆震颤的余响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里辛弃疾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?
我查了资料,发现辛弃疾在这首词里疯狂“用典”!休说鲈鱼堪脍”说的是西晋张翰(字季鹰),这哥们儿想家就辞官回家吃鲈鱼去了;还有“求田问舍”讽刺的是三国许汜,被刘备骂“只顾买房置地,不关心天下大事”,最扎心的是“树犹如此”,借东晋桓温的典故——他北伐时看到自己种的柳树都老粗了,哭着说“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……老辛这是把自己和这些古人全叠buff了,满屏都是怀才不遇的弹幕啊!
2、这首词写的“赏心亭”在哪儿?现在还能看到吗?
我搜了地图,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,赏心亭在宋代是城南的网红打卡地,能俯瞰秦淮河!不过南宋那会儿已经破破烂烂了,辛弃疾登楼时估计看着残垣断壁更emo了……现在原址早没了,但南京夫子庙附近有个复建的赏心亭(带电梯的现代版),去旅游可以假装穿越一下,不过氛围肯定不如老辛当年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”那么悲壮了哈哈哈!
3、为什么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又是看刀又是拍栏杆?
这题我会!老辛可是武将转行当词人,他写的“吴钩”(宝刀)和“栏杆拍遍”全是动作大片画风—— literally在发疯(不是)!其实是他从北方投奔南宋,一心想打仗收复失地,结果朝廷让他当文官摸鱼,他登上赏心亭,看着沦陷的北方,气得拔刀空砍、狂拍栏杆,内心OS:“老子能打十个!为啥不让我上?!”(参考他另一首词“醉里挑灯看剑”,这人对兵器真是执念很深……)
4、词里“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”是啥意思?
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“谁来给我递张纸巾啊?!”(不是)其实老辛在卖惨:英雄流泪没人懂,只能幻想有个红袖小姐姐来安慰自己,但注意!这可不是谈恋爱,而是南宋文人的传统操作——用“美女”比喻知音,他真正想说的是:“朝廷大佬们全是瞎子,没人懂我的北伐大业!”(顺便吐槽下,辛弃疾的“直男式浪漫”:哭都要哭得这么豪放,纸巾都要别人递……)
(注:口语化部分用了“emo”“弹幕”“发疯”等网络梗,如需更正式可替换为“感伤”“典故堆砌”“激愤”等词)
本文来自作者[书芹]投稿,不代表阔芬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syyx.cn/csdq/202504-927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阔芬号的签约作者“书芹”
本文概览: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中写了哪些人和事“鲈鱼堪脍”“季鹰”指的是西晋张翰;“刘郎”指的是刘备;“树犹如此”指的是西晋桓温。这种写作手法叫用典。原词: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...
文章不错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中写了哪些人和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