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山下乡应该是家里那一个去
城镇知青上山下乡,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。
在1968年12月毛主席发表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”的指示之前,积累了六届的中学毕业生正在陆续分配。毕业生是否下乡,强制的成分不是很多。有些人选择下乡、特别是到艰苦地区插队,更多是出于革命动机。
在1968年12月以后,知青下乡变成了政治大潮,各地都积极动员中学毕业生下乡,使用了多种强制性的手段。在这个背景下,家里的困难都要让位,独生子女下乡、多子女陆续下乡等,成为普遍现象。例如,北京市1969届初中毕业生,几乎全数下乡。此时,多子女家庭基本没有回旋余地,哪个孩子毕业,哪个孩子就要下乡,不能替代,也不能说前面已经有哥哥姐姐下乡就可以不去。
到了1970年,政策有了变化。有些城市,如北京市,不再安排应届毕业生下乡,即使恢复下乡,也不再安排到外地,而是安排到本市郊区或本省各县。
1973年,中央召开了知青工作会议,知青下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。独生子女、家里已经有子女下乡且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应届毕业生,就可以不下乡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家庭才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,例如可以事先说好让男孩下乡而把女孩留在身边。该政策一直持续到下乡运动结束的1978年。
上山下乡插队玩一家三口
1、出发前全家闹翻天
老妈翻箱倒柜找“劳动服”,老爸非说运动鞋比胶鞋更防滑,我偷偷往包里塞了两包辣条,结果被当场抓包:“下乡不是春游!”最后扛着三个蛇皮袋挤上大巴,活像逃荒难民。
2、第一天下田插秧秒变泥猴
村长分配任务时信心满满:“城里人也能干农活!”结果老妈一脚踩进泥里拔不出鞋,老爸插的秧苗东倒西歪像喝醉酒,我蹲田埂上拍照发朋友圈,被蚂蟥吓得满田乱窜,隔壁二婶看不下去,手把手教我们“倒退式插秧法”。
3、土灶做饭史诗级翻车
老妈坚持用柴火灶炒菜,浓烟熏得全家泪流满面,老爸负责添柴结果烧糊了半锅土豆,我煮的米饭夹生还被母鸡偷吃,最后蹭了隔壁大爷家的腌萝卜配粥,吃得比米其林还香。
4、暴雨夜成了全村团宠
突降暴雨冲垮回镇上的路,全家被困在漏雨的知青屋。王奶奶送来姜汤,李叔抱来新棉被,小孩们挤在炕上听老爸讲变形金刚,半夜雨声中,老妈忽然说:“比住五星级酒店有意思多了。”
5、临走时收到神秘礼物
返程那天,村里小孩塞给我一布袋——打开是晒干的野山楂、手编蚂蚱,还有张歪扭字条:“寒假再来教我们玩switch!”大巴启动时,看见二婶偷偷抹眼泪,老爸突然冒出一句:“要不…秋天再来收稻子?”
相关问题解答
1、"我家该让谁去插队?孩子才上初中能报名吗?"
我查了资料,上山下乡主要是针对中学毕业生(当时叫"知识青年"),像初中生的话,年龄小的一般会集体安排到建设兵团,比单独插队安全些,不过现在这种活动都是自愿参与的,如果真想去,建议家长跟着孩子一起报名亲子体验营,别真让孩子单独去吃苦啊!
2、"听说现在有'上山下乡'旅游项目?和当年的插队一样吗?"
完全两码事啦!现在那种"知青主题农家乐"就是穿着旧军装摘摘菜、住土炕拍拍照,真正的插队是每天干10小时农活,冬天手冻裂了还得搓玉米,想体验的话建议搜"劳动教育基地",至少能让孩子知道粮食怎么来的,但别指望他们能坚持三天哈哈~
3、"夫妻俩带娃去插队体验,真能让孩子懂事吗?"
我朋友试过!结果娃第一天被蚊子咬哭,第二天嫌旱厕臭,第三天吵着要奶茶外卖...建议先在家试试"生存训练":断网+干家务一周,要是连洗碗都坚持不了,还是先去郊区采摘一日游比较现实。
4、"爷爷总说当年插队多光荣,该不该让孙子去体验?"
老人家的情怀能理解,但别硬来!现在有那种"红色研学游",带娃看看知青博物馆、学唱革命歌曲就够了,真要下地?现在孩子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,爷爷可能先心疼得偷偷帮孙子干活信不信?
本文来自作者[靖阳]投稿,不代表阔芬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syyx.cn/shbk/202504-672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阔芬号的签约作者“靖阳”
本文概览:上山下乡应该是家里那一个去城镇知青上山下乡,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。在1968年12月毛主席发表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”的指示之前,积累了六届的中学毕业生正在陆续分配。毕业生是否下乡...
文章不错《上山下乡应该是家里那一个去 上山下乡插队玩一家三口》内容很有帮助